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放眼未来,数字经济蕴含着巨大潜力。要进一步拧紧网络“安全阀”,促使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7月14日至15日,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鲜明提出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明确“十个坚持”重要原则,并对网信工作提出要求,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网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万物互联,方兴未艾。日常生活中,从舌尖到指尖,从田间到车间,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组数据足见其澎湃活力: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5亿,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21亿……数字化生活,正从曾经的美好憧憬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大显身手,已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然而,技术在发展,挑战也在增多,亿万网民规模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一个App就可能让手机里的信息如同“裸奔”,一条链接就可能让你遭遇网络电信诈骗,一则未经证实的网络谣言就可能让你成为“新闻当事人”……网络安全防线稍有松懈,就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包括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等。
应该说,网络安全是护航数字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网络安全领域顶层设计,发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颁布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风险。今年以来,“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继续在全网开展“大扫除”,“自媒体”乱象、网络“水军”操纵信息内容等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得到重拳整治。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除了顶层设计外,维护网络安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于政府部门而言,要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既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又积极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引导新技术新应用向上向善。于经营主体而言,要适应数字技术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强化创新驱动。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依靠用户的快速增长,我国在电子商务、网络社交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那么,在用户规模增速放缓的趋势下,我们就需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大力气解决痛点。对用户来说,也要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如,拒绝访问高风险、不良网站等,以减少个人信息的泄露,同时还要提升网络素养和文明意识,切勿“按键伤人”。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放眼未来,数字经济蕴含着巨大潜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技术团队曾预测,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体量有望突破百万亿元。那么接下来,就要进一步拧紧网络“安全阀”,促使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恪守“十个坚持”,加快网络强国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
【责任编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