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日电 (记者孙博洋)“乡村振兴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长久之策。”在近日举行的2023中国城乡发展论坛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年会上,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孙晓郁如上表示。
孙晓郁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国民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他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更加突出认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机制创新等手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更好地发挥对农民就业增收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特色食品农产品产业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对此,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表示,穷乡村变身“桃花源”,其背后是乡村产业的振兴、政策的利好,凝聚着相关企业的技术应用与商业智慧,蕴含着一系列可借鉴可推广的理念和方法。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要加快推动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他认为,当前,从田头到餐桌的过程中农产品损耗浪费的比重非常高,涉及流通、仓储、加工水平等问题,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高质量发展农业,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各类农产品的品质上,尤其是打造各类特色农产品。
对此,陈锡文建议,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按照系统观念,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社会资本、农民合作社及农民个体协同发力。在农业生产上,给农民提供完整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也应指导农民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最优秀的品种,采取更先进的销售手段。
食品工业连接消费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优质农产品附加值,以更高溢价进入市场,延伸了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助力乡村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表示,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风味、健康双导向的,提升食品的风味和营养健康水平是长期任务。未来食品是多元化的,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味、营养健康和文化需求。孙宝国强调,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创新要依靠科技把经验变成科学,把手艺变成工艺,把人工操作变成智能控制的机器操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加群众收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竭源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所长、二级研究员魏后凯提出,乡村产业未来发展应充分挖掘农业农村的多维功能,明确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实行三链协同、全面融合、创新引领,多层次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形式的产业共同体,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发挥专业化和规模效益,打造各具特色、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现代优势产业群;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完善乡村产业支撑体系。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央党校报刊社原总编丁茂战表示,中国经济迎来了换道才能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曾经最大的短板“三农”迎来了最大的机遇,要从守住吃的底线、聚焦产业发展、突出村落文明建设三个领域推进乡村振兴,同时,要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梗阻。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