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你有拖延症吗?小时候,暑假作业总是在开学前几天才开始做;工作后,不到deadline都无法完成任务。约朋友聚会、运动健身,总会变成“下次一定”。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总有人被这种“习惯性的拖延”所困扰。很多人容易把拖延的原因简单化:因为懒,因为缺乏安排,或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那么,你知道拖延症是什么心理吗?
拖延症是什么心理
1、害怕任务完成的后果
一直拖延,就是害怕任务完成后出现自己不能接受的结果。害怕任务完成后带来的改变,比如任务完成后结果不理想,或者是任务完成后会被安排更多的任务,因此有些人会用拖延的方法,规避掉可能出现的责任和更多的期待。
2、完美主义
这种人会习惯把自己的标杆设得太高,容易一开始想得太多,却眼高手低,同样久久地不会行动,这也是一个常见的心态。
3、对未来缺乏实感
人们能很好的体验当下的感受,却不能提前感受到未来的自己。所以,拖延者们往往在牺牲“未来的我”的满足感来成就“现在的我”的快感。而对未来缺乏现实感,也正是人们总是误以为“还有时间”、“总有下次”、“还有机会”的原因。
我们该如何改变拖延?
拖延症,是阻碍一个人发展和生活最大的难题之一。因为拖延与自律是相对的,拖延会让你没有规划,一次次打破自己本来的节奏。那么该如何改变拖延呢?
1、工作细分化,设定可分解的、现实的任务
人们总是倾向于完成离自己的能力更近,看上去更容易的目标 (Lewis, 2016)。因此,你要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符合自己能力的任务。并且,将一个大的可行的目标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后,每个小任务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而实现的小任务,又会为人们实现整个大目标增添信心和正能量。
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后,人们都会真切的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从而意识到,一个大任务的背后,往往是分解的、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比如说,你想在一个月内背完一本单词书,就可以把任务分解到每天的分量上。这样,你会看到,即使有一天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完成任务,依旧不会影响整个背单词目标的推进。
2、增强对未来的实感,定制时间表
把想做的事固定在每天或每周具体时间来做,可以是上午10点,也可以是“吃过晚饭放下筷子”这个动作后。
3、学会自我关怀
完成任务和情绪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比如说因为没能完成“好”任务而焦虑抑郁,又因焦虑抑郁不能好好的完成任务,最后因为拖延了而厌恶自己。其实更像是一种恶性循环。而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首先就是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用原谅和接纳替代自我指责。